河池绿色畜牧业“牛”起来(1/0)
时间:2019年09月13日 13:22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陆寿欢 姚玮
图片载入中,请稍候...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组 下一组
 

割草、拌料、喂水……43岁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古朝村弄兄屯村民韦吉伟,日前顶着烈日悉心照顾他家的30多头牛犊。2016年以来,他靠养牛年均收入10余万元,和他一样,附近不少村民靠养牛脱了贫、致富了。这是都安县创新探索实施“贷牛还牛”模式带来的成效,也是河池市畜牧业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河池市着力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开展“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为契机,引导调整畜牧产业发展结构,及时实施生猪产业提质升级工程,以及突出发展草食动物特色养殖产业。去年,全市牧业增加值56.13亿元,同比增长3.5%。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107.5万头,肉牛8万头,山羊39.3万只,家禽1178.3万羽,畜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把得准,产业发展稳。2017年起,河池市将肉牛、肉羊、香猪产业列入全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项目,创新融资方式开展农业保险、民生保险等,扎实推进肉牛、肉羊等养殖保险工作。其中,都安是河池肉牛养殖保险工作的样本,通过给肉牛“上保险”,降低了养殖风险,激发了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

同时,河池市充分发挥金融保险的精准优势和功能作用,与中国人保财险公司签订5亿元贷款协议,由政府贴息贷款重点扶持种牛、种羊繁育等产业发展,打造出“政府+险资+企业+农户+保险”扶贫工作新模式。该模式成效显著,后来成功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编写的《保险扶贫案例汇编》一书。截至今年8月,全市已有11个种牛种羊示范基地申请贷款,发放扶持贷款3300万元。

目前,都安“贷牛还牛”模式已全面铺开,成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大化“联建联养”产业扶贫出新样板,在千山万弄里建起400多个畜禽扶贫车间,造血式扶贫激励群众奋力勤劳致富。

此外,河池还依托丰富的果园林地资源,因地制宜实施生态自然放养,生产无公害肉猪和肉鸡等。其中,巴马香猪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品畅销北、上、广、深等,“大化大头鱼”“七百弄鸡”、环江菜牛等,深受区内外消费者青睐。

2018年9月,河池市农产品检验检疫办事处、畜禽人才小高地工作站揭牌仪式在都安瑶族自治县举行。工作站通过开展生态养殖、疫病监测等培训进行技术推广,探索畜牧养殖业持续创新发展的途径。同时,我市还与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和《技术服务合同》,旨在推动河池肉牛产业升级,促进畜牧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据悉,全市现已有巴马香猪、南丹黄牛、都安山羊、大化七百弄鸡、大化七百弄山羊、东兰乌鸡、南丹瑶鸡、天峨六画山鸡等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