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今年9月,亿万农民将迎来第二个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河池是革命老区、世界长寿市,是农业大市,也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河池创新实施的“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硕果累累,筑牢了贫困地区群众增收基础,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感。
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庆丰收 促脱贫”专栏,充分展示河池三农发展巨大成就,汇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河池力量,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献上一份厚礼。
金秋9月,“中国桑蚕之乡”宜州区的首批秋茧开始批量上市。走进该区刘三姐桑蚕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区核心区的德胜镇上坪村,一片片碧绿的桑海,一栋栋现代化的蚕房,一户户热闹的养蚕户不时跃入眼帘。
“家有一亩桑,就是万元户!”能够娴熟使用自动取茧机包装一袋袋鲜茧的上坪村洞口屯蚕农兰永静夫妇,致富的希望已写在脸上。如今,全屯99%的养蚕户通过农企“联结体”模式,与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抱团发展,通过使用省力化养蚕技术,年养蚕收入超过8万元的养蚕户达370户。在这里,不仅能看到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喜人景象,更能感受到农民群众洋溢在丰收喜悦里,收获满满的幸福。
乡村兴,百业兴;三农稳,天下安。党的十九大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目标,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主动作为、先行一步、积极探索,强力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围着“农”字上大项目、创示范区,不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夯实农业产业载体,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了以往单一种植粮食的模式,形成了粮改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活力显著增强。
目前,全市核桃面积260万亩,建成核桃“万千百”示范基地34万亩,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桑园90万亩,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肉牛、肉羊饲养量及出栏量排全区第一;油茶126万亩,居全区前列;糖料蔗90万亩;“三特”水果98万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92万亩;淡水养殖90多万亩,现代特色农业正朝着产业化和规模化目标不断扩面提质。
与此同时,我市通过提升河池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的品牌知名度,围绕“生态、长寿、民族、红色”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快构建“一县一业”“一县几业”产业发展格局,把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作为推动产业脱贫、乡村振兴、落实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稳”的基础,增加“进”的动力。
据统计,截至8月底,全市累计创建各级示范区(园、点)1286个,其中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34个,市级核心示范区1个,县级示范区79个,乡级示范园212个,村级示范点960个;全市创建各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45.74万亩,完成投资累计达95.58亿元,经营总收入达24.78亿元,务工人员10万人,支付务工人员工资总额2.66亿元,带动农户19.26万户,其中贫困户7.6万户。全市参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示范区(园、点)216个,涉及426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616.57万元。
现代特色农业不仅托起了百姓“致富梦”,还为河池打造出一块块魅力十足的“金”字招牌,已有山茶油、香猪、富硒墨米、红心香柚等特色品牌33个、富硒品牌12个、“三品一标”产品认证155个、地理标志登记产品9个。
其中,都安瑶族自治县推行的“贷牛还牛”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扶贫产业的样板,农户养殖1头肉牛,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配套发展的“粮改饲”项目,每亩可增收1000元,都安瑶山牛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获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宜州区桑园面积达36万亩,连续14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天峨龙滩珍珠李种植12万亩,成为河池乃至广西的亮丽品牌;罗城野生毛葡萄采摘节、环江红心香柚节、南丹黄腊李文化旅游节、天峨龙滩珍珠李节等集季节花果观赏和特色农产品于一体的民俗节庆活动风生水起,形成了遍地开花、争奇斗艳的局面,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扫一扫,关注
“广西招商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的广西招商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