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江革命老区行”大型主题采访系列报道之四——
敢啃硬骨头 誓摘贫困帽
河池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位于右江革命老区腹地的东兰、巴马、凤山三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三县人民众志成城,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
打造生态扶贫“聚宝盆”
日前,记者走进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凰乡食用菌基地,易地扶贫搬迁户黄晖正在精心护理食用菌棒,除了自家菌棚,他还帮3户没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代管。黄晖说:“一年下来,纯收入不低于3万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广西工作汇报时指出:“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可以发展旅游、康养和其他生态型产业。你们巴马是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很多,这些都是发展生态产业很好的条件。”巴马县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动员全县力量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聚,全力发展生态扶贫产业,制定《巴马瑶族自治县生态扶贫试点工作方案》,实施东山乡、西山乡生态扶贫试点种植“六个一”(一根竹、一朵菌、一朵花、一粒豆、一片草、一株药)和养殖“六个一”(一头猪、一头牛、一只羊、一只兔、一只鼠、一只鸡)生态扶贫产业工程。
截至目前,年出笼1500万羽小谷鸡林下养殖项目全面实施,完成孵化基地和26个示范基地建设并投入使用;建设年出栏优质肉兔10万只以上的肉兔养殖基地,建成香猪养殖基地18个;肉牛出栏0.778万头,山羊出栏6万只,竹鼠出栏3.8万只;完成种植竹子0.6万亩、食用菌300万棒、龙骨花2.03万亩、猫豆1万亩、橡草0.2万亩、天冬中草药0.1万亩。
如今,生态型农业已成为巴马生态扶贫产业的一面旗帜。该县精心打造了一批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66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园、点)建设,有力助推脱贫攻坚。
2019年,该县计划完成4147户贫困户19040名贫困人口、2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1.29%,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推进特色产业“全覆盖”
2015年底,凤山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1807户49389人,共有68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25.73%。
为改变贫困现状,凤山县在实施好河池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五长五短”产业项目,全力打造县级“5+2”和村级“3+1”特色产业,对全县43万亩杉木、34万亩油茶、22万亩八角、33万亩核桃、3.3万亩桑园进行优质管护和提质改造,积极培育百香果、中草药、食用菌及特色养殖项目。目前,全县“5+2”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96.2%,贫困村“3+1”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抱团致富”是凤山县脱贫攻坚的一大特色,全县68个贫困村均成立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建立68个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基地覆盖贫困户3250户,覆盖率25.57%。68个贫困村中有创业致富带头人260人。
2018年底,凤山县累计完成脱贫8370户36040人,累计完成34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8.23%。2019年计划摘帽19个贫困村、脱贫2803户11885人,目前各项工作正加快推进。
众志成城摘掉“贫困帽”
东兰县是典型“老、少、山、穷、库”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深度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县。2015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7195户66441人,贫困发生率23.4%;90个贫困村中,50个是深度贫困村。
东兰县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要摘掉戴了多年的“贫困帽”,必须要发展适合县情的特色产业。该县通过扶贫产业以奖代补方式,重点发展县级“5+2”特色产业,即核桃、油茶、板栗、桑蚕、鸡+猪和优质稻,覆盖93.2%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该县先后出台多个文件,确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先种后补的形式实施以奖代补,引导激励贫困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截至今年10月底,全县已发放以奖代补资金约2820.6万元。其中,上半年共有87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的特色产业项目符合以奖代补政策,发放奖补资金共1304.6万元;下半年已有70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审核符合以奖代补政策,奖补资金达1516万元。
该县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61个,通过“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等模式,把当地群众组织起来,通过合作社推进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统筹整合资源,共同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截至2018年底,东兰县16个贫困村摘帽、4141户16945个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9.27%。预计2019年全县减贫2万人以上、摘帽贫困村34个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确保实现整县摘帽目标。
扫一扫,关注
“广西招商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的广西招商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