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天峨县岜暮乡公昌村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发展旱藕产业。图为村民展示丰收的旱藕。邱烜 摄
“因为我们这里的空气和水都比较适合种旱藕,所以政府就发动并帮助我们进行规模种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天峨县岜暮乡公昌村的山坡上,村民吴照平指着面前长势良好的旱藕对记者说。
以前,吴照平就靠在山地上种点玉米艰难度日,种植旱藕后2016年成功脱贫。“我除了种旱藕,还到公司上班,2018年收入有5万多(元)。”吴照平向记者“透露”自己的收入。
岜暮乡是广西河池市唯一一个深度贫困乡,全乡贫困发生率达30.59%。为了保障群众有稳定的、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岜暮乡党委、政府引导村民靠山吃山,向山上要出路,要财富。同时,引进天峨县山旮旯实业有限公司,在公昌村建成天峨县山旮旯旱藕产业核心示范区,发动村民种植旱藕,并辅种核桃、李子、柑橘等经济作物。
岜暮乡干部吕玉婷介绍,目前,全乡旱藕的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此外,牛、羊、猪等传统养殖业也成了群众收入的主要增长点,“5+2”产业覆盖率达90.93%,3个贫困村已成功脱贫摘帽,全乡贫困发生率降至4.16%。
近年来,广西河池市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挖掘和发挥大石山区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培育发展扶贫产业,打造扶贫产业示范基地,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在历届党委、政府发展扶贫产业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实施“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即“十三五”时期发展300万亩核桃、200万头香猪、150万头(只)肉牛肉羊、150万亩油茶,分别发展100万亩的“三特”水果、糖料蔗、桑园、板栗、淡水生态养殖、富硒农产品基地。
近3年来,通过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品牌打造,广西河池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大石山区发展的产业扶贫新路。目前,已建成核桃“万千百”示范基地34万亩,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河池市核桃种植面积达260万亩;桑园面积90万亩,产量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肉牛和肉羊的饲养量及出栏量居广西第一……各个产业都朝着扩面提质的目标迈进,基本实现了对贫困户的全覆盖,年均减贫人数超过16万人。2016年至2018年,河池市实现48.68万人脱贫,378个贫困村出列,金城江区、南丹县和天峨县实现整县(市、区)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6%下降到8.22%。2019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7元,增长10.4%,河池市贫困基本面发生了根本转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方向准了,路子对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就越走越实。在“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的带动下,广西河池市的产业规模发展壮大,产业效益显著,产业示范带动明显。在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镇兴村板堆屯,记者看到,一片片高过人头的皇竹草在阳光下泛着油油的绿意。这是政府扶持的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豪实业”)出资创建的广西都安大都华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2017年以来,嘉豪实业以“公司+示范园+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承担县里的“贷牛还牛”项目,积极参与脱贫攻坚。
嘉豪实业董事长林杰向记者介绍,贫困户通过“贷牛还牛”方式把牛牵回家饲养的同时,还可以到肉牛养殖基地和合作社务工,也可以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养殖基地和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粮改饲”生产。“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可以实现就业创业,增加收入。”
目前,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已建成万头种牛基地3个、肉羊规模养殖基地5个,成立了牛羊合作社247家,全县饲养牛总量发展到近15万头,形成“县有基地、乡有牛场、村有牛社、户有牛羊”的养殖格局,“贷牛还牛”产业已带动全县1.76万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在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庙乡,“牧草银行”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一集“牧草种植、牧草收购加工、存贮、销售”为一体的银行,解决了农民夏秋牧草过剩、冬春牧草紧缺等矛盾。
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庙乡弄工村村民蓝玉磊一早就割了一车牧草回来。2019年4月他成为“牧草银行”会员后,至今已养了70多头肉牛,平时“以草存草”存入“牧草银行”,再也不用为牧草过剩或紧缺发愁了。像蓝玉磊这样的村民,在都安瑶族自治县还有很多。仅仅是贫困户,目前都安瑶族自治县就有1.5万户8.75万人养殖了肉牛5万头,他们都在“贷牛还牛”这条全产业链上看到光明前景并充满信心。据了解,农户养殖1头肉牛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配套发展的“粮改饲”项目,每亩可多增收1000元,都安瑶族自治县瑶山牛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也在2019年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2019年开始,我们整市推进肉牛养殖,到2020年发展到40万头,逐步把河池建设成为‘中国南方牛都’。”广西河池市委副书记、市长唐云舒说,“预计到2020年,‘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可带动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本文刊载于《当代广西》杂志2019年第22期)
扫一扫,关注
“广西招商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的广西招商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