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河池:坚定必胜信心 全面建成小康

河池:坚定必胜信心 全面建成小康

2018年11月,天峨县长安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庆贺乔迁。王明福 摄

2019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21.54万人达到脱贫标准;2020年春节前夕,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绝对贫困的堡垒发起总攻,向更美好的生活出发——

坚定必胜信心 全面建成小康

金猪辞旧岁,玉鼠迎新春。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变的是内心的执着和坚定。旌旗猎猎、击鼓催征,需要的是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行动。

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河池各县(区)乡间村屯,把目光投向脱贫户以及奋战在脱贫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感受群众对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欣喜与满足,聆听脱贫攻坚排头兵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收官之年发出的铿锵誓言。

“如期兑现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连续的阴雨天气,突然放晴了。冬日暖阳下,在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深处的弄腾村“天上人间”景区,一幢幢楼房耸立崖边坳间,一座座水柜散布房前屋后。这里是全市极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罕见的人地关系,造就了当地群众独特的建房方式和生存方式。

弄力屯村民蓝程的房子,就建在最险的悬崖上。他是最早在这建房的村民,现在已经当上了工程老板。“在以一块巨石构成的山体上,凿下数个一米左右的深坑,然后浇铸构造柱、地圈梁……房子稳固得很。”蓝程说,“尽管建设过程很艰辛,但比起以前的茅草屋,好得多了!”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弄腾村党总支带领群众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村民发展旅游产业,处处呈现新村新貌新天地。”弄腾村驻村第一书记韦敏扬介绍,弄腾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5户2203人,已脱贫394户1936人,“我们争取在今年8月底前,实现贫困户‘八有一超’和预脱贫村‘十一有一低于’各项指标全部达标,如期兑现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而在极度贫困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牛羊托起了澄江镇旁禾村村民的致富梦——当地依靠牛羊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摘帽。尽管距离县城只有16公里,旁禾村仍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落,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脱贫难度可想而知。

“全村有57户贫困户通过‘贷牛(羊)还牛(羊)’项目,增收脱贫。”旁禾村驻村第一书记石广说,2018年底,旁禾村实现整村摘帽,道路、饮水、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9年底,旁禾村共有100户388人脱贫,未脱贫8户17人。我们将继续大力发展牛羊产业,让群众的日子‘牛’起来、笑容‘羊’起来,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宝坛乡拉郎村驻村第一书记罗羽波,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样信心满满。精准识别时,拉郎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58户 1444人,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48.8%。

“总书记说过,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罗羽波介绍,4年多来,拉郎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产业扶持等惠民政策,实现332户1368人脱贫摘帽,“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身处脱贫攻坚一线,我们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奋发作为,绝不拖全县脱贫摘帽的后腿。全面建成小康,我们有必胜信心!”

“继续朝着人民的美好向往前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凤山县砦牙乡板峒村驻村第一书记廖晓仍在忙着进村入户,逐户核对、查缺补漏,“与群众水乳交融,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声。”

村里新建了公共服务中心,自来水进了百姓家,水泥路连到了屯户,脱贫产业有了基础,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驻村3年多来,廖晓几乎都“泡”在村里,每年驻村300天左右。2019年底,板峒村达到整村脱贫出列标准。

“只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存在,我们就永不停歇,继续朝着人民的美好向往前进。”廖晓说,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他将全力以赴为困难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决不辜负党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

同一天,东兰县切学乡切学村新建的村部里,驻村第一书记韦骅桂还在整理着工作总结。村部附近的拉劝新村、可立新村,悠悠而过的小河流水潺潺,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让这个春节倍感清新。

切学村共有26个村民小组877户3401人,是全乡人口最多、地域面积最广、居住最分散的行政村。2018年底,切学村成功脱贫摘帽。

“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就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韦骅桂介绍,2019年,切学村争取到560多万元资金,实施农村路网建设、村屯风貌改造等项目,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才能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0年,我们将探索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新时代‘和谐、安康、幸福’的新村。”

“往后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1月23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53岁的吴永定带上现金,出门购买已预定好的年猪,等待着儿子返乡,一同喜迎新年。

2017年7月,吴永定从龙岩乡达科村闹土屯,搬进了安置区75平方米的安置房。“从老家到环江县城,开车至少需要两个半小时。”吴永定说,搬出来以后,不仅出行方便,平时妻子打打零工,儿子也少了一份担心,“4个月前,我成为小区的一名巡防员,每月工作15天,能有1000元收入。”

如今,安置房里已经添置了各种电器,门口挂着“福”字和对联,透着满满的过年气息。“安置区附近入驻了越来越多的工厂,妻子打算年后去应聘工作。幸福是奋斗出来,不久之后,这里一定是楼上安居、楼下乐业。”对于未来,吴永定充满了信心。

楼下车流马龙,家中其乐融融。1月20日傍晚,忙活了一天的易宗华夫妇回到位于天峨县新城区吉祥小区16栋二单元的家中,儿媳妇正在做晚饭。易宗华习惯性地来到阳台上,望着万家灯火,疲惫一扫而光。

得益于脱贫攻坚政策,2018年11月,易宗华一家告别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大石山区,从八腊瑶族乡甘洞村龙马屯搬进新城区,住进了120平方米的大房子。

“我们夫妇俩在县城周边务工,儿子、儿媳也在县城打零工,小女儿和孙女在县城读书。”易宗华说,搬进新区后,政府想方设法保障群众在就医、就业、创业、上学等方面的需求,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搬迁是我们一家的转折点,也是新的开始,往后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扫一扫,关注

“广西招商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的广西招商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