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河池脱贫攻坚一线的青春力量

编者按:一百零一年前,由青年学生发起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席卷整个中华大地,五四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炬,照耀大地,照亮前路。

一百年后,在千年小康圆梦之际,在脱贫攻坚这场艰苦卓绝的硬仗中,在河池这块红色大地上,河池广大青年弘扬五四精神,吹响嘹亮的号角,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声,在瑶山村寨、壮乡大地筚路蓝缕,默默奉献,让青春的力量绽放在脱贫攻坚主战场。

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深入脱贫攻坚最前线,采访6位奋战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线的“90后”青年,感受他们无悔的青春、燃烧的激情、无私的奉献。敬请读者垂注。

河池脱贫攻坚一线的青春力量

马腾(右二)和丹桂村党员过政治生日。

“小马书记”在基层书写青春

2018年3月,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乡丹桂村迎来了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初来乍到,他克服山高路远、语言不通、生活条件恶劣等困难,很快就从机关干部变成了熟悉村情民情、农村产业的乡村干部。

他刚到几个月就完成了“变形记”,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小马书记”。

他就是1990年出生的马腾,从中山大学硕士毕业后作为广西定向选调生前往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工作,后主动请缨前往全国极度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他说,青春就应该在最艰难的基层书写。

贫瘠的土地,险峻的山峰,是石漠化片区群众世代摆脱不掉的“紧箍咒”。马腾意识到,要稳固脱贫,必须依托产业。

在前期充分调研、广泛培训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反复入户、外出考察等方式,马腾决定在丹桂“从无到有”开创种桑养蚕产业。

这期间,马腾通过“党员+能人+贫困户”的运作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制定不同参与方式。

2019年初,丹桂村桑树种植面积实现零的突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来。截至目前,全村桑树种植面积突破80亩,带动贫困户16户。

获得群众信任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却让马腾的心与大家贴在了一起。他趁热打铁,把“党建+产业”的模式迅速推广到七百弄鸡、山羊、蜜蜂养殖,整合财政资金新建6个扶贫养殖场,每个养殖场都由1个党员能人带动发展,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100%。

丹桂村还建设2个山涧立体生态养殖场,养殖七百弄鸡7000羽,带动贫困户17户;同时结合本地山多地少、水源清洁、蜜源丰富等特点,养殖蜜蜂170箱,覆盖贫困户7户。

此外,马腾带领驻村工作队在完成各项指标任务的基础上,硬化产业道路2公里、修建600米防洪水渠、建设1.5公里光纤网络、安装75盏太阳能路灯、建设弄共屯和丹扁屯移动基站、实施自治区乡村风貌改造示范村项目等。

如今,村子除了正在蓬勃发展的产业外,还打算发展红色旅游,小山村正焕发出新活力。

河池脱贫攻坚一线的青春力量

蓝绍勋奔波在扶贫路上。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在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燃料运行程控班当班长的蓝绍勋是“90后”,自2018年3月21日到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顺安村当驻村工作队员以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化解矛盾纠纷、宣传动员群众、学习培训、推进脱贫攻坚等工作成为了他工作的主要内容。

年纪轻、精力旺、愿吃苦、干活麻利效率高……这是当地村民对他的印象。

“群众观念落后,受教育程度低,当地自然条件差,人均耕地面积少和部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蓝绍勋刚到顺安村时,心中不免打退堂鼓:这一片似乎被老天遗弃的地方,该如何扶?

入村以来,蓝绍勋从摸情况、理思路入手,对209户860人的贫困人口反复核查、研究,深入剖析,制定各户脱贫措施,谋划脱贫致富蓝图。

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积极同村“两委”谋划,整合流转土地打造桑蚕养殖基地80亩,有效带动贫困人口48人再就业。

顺安村各村民小组居住较分散,交通闭塞,山路崎岖,为了修好路建好水柜,蓝绍勋与村委干部翻山越岭,实地勘察,争取项目。2018年以来,为村里争取到新建、扩建屯级道路12公里、新建家庭水柜4个、新建集中供水4个,争取到14万元为当地群众完成入户水表和管道安装。

此外,利用企业资源优势,组织“中华乡村e康工程”中恒乡村医生大型免费义诊活动,使顺安村400多名村民享受专家免费体检、把诊。

刚入村不久,他便得知顺安村有两个适龄儿童因病和厌学辍学。他通过入户家访动员,做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成功劝返了两位辍学学生,并按要求每年落实中职、高职、本科在校生雨露计划,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困难问题。

去年2月,蓝绍勋荣获都安县县级优秀驻村工作队员荣誉称号。

蓝绍勋,一名青年、一名党员,一个扶贫干部,全身心地投入脱贫攻坚工作,让山乡旧貌换新颜,而他自己也在历经扶贫攻坚的锤炼后不断蜕变,决心通过不断努力,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河池脱贫攻坚一线的青春力量

曹柱走访贫困群众。

从技术员到脱贫干将

曹柱,2014年从学校毕业,进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住建局任技术员。2017年4月,他服从组织安排,进驻罗城县东门镇东勇村,担任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员。

东勇村原来属于插花矿矿区范围,停止采矿后,村民收入减少,青壮劳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村里多数是留守儿童和老人,群众生活困难。

尽快熟悉村情、民情是驻村的首要工作。驻村后,曹柱每天走进村屯、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活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多次召开群众会议,了解他们的困难与需求。

同时,与村组党员干部、致富能手座谈交流,询问他们对东勇村的发展意见、发展思路,并认真做好民情日记。

驻村一年内,曹柱开展了近800次的入户走访调查工作,全面了解所有村民包括2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为开展精准脱贫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走访调查,曹柱发现,在东勇村种植油茶和养鸡有很好的基础。于是,曹柱结合实际,向村民宣传油茶种植和鸡苗养殖政策,动员农户新增种植400多亩油茶,充分利用后援单位力量,向贫困群众免费发放6000羽鸡苗。

要想富先修路。曹柱通过与扶贫等部门沟通对接,多方筹资,落实该村道路项目资金,协调解决道路建设用地,共完成了从村委到插花屯3.5公里道路拓宽,完成5条扶贫产业路建设。这5条扶贫产业路,极大地推动了油茶、百香果、砂糖橘、猕猴桃、油茶、桑叶种植,带动280多户农户增收。

住房保障是脱贫攻坚难啃的“骨头”。韦启胜户是该村的五保户,两位老人长年居住在破旧泥瓦房里。曹柱利用政府危改代建政策,解决老人担心的资金问题,并协调施工队建房,圆了老人的新房梦。3年来,该村共有90多户农户通过危房改造,住进了新房。

曹柱说,驻村以来,自己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看到村容村貌的变化,看到群众生活不断提高,就觉得每天的工作都很有意义。

河池脱贫攻坚一线的青春力量

覃榴在养鸭场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在艰苦环境磨练自己实现价值

覃榴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气象局一名技术员,她24岁时,就被评为2017年度自治区优秀气象测报员。2018年5月,她主动请缨,担任环江县长美乡关安村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之前,她没有接触过农村工作。她说,作为一名青年党员,要到艰苦环境磨练自己,增长才干,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才能实现青春的价值。

关安村属大石山区,全村19个村民小组1790人,其中贫困户156户613人。

“我首先要做的就是不停地走访,不断地去了解。汗水是弥补经验缺乏的捷径。”刚驻村时,覃榴用这个“土”办法走村串户,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发展的困难,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覃榴的日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全村各家各户的人口、耕地、收入以及各种诉求内容。

深入调查之后,覃榴认识到产业发展是关键。由于贫困户劳力少,很难找到稳定的脱贫致富路子。

为让贫困户能脱贫致富,她与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谋划,成立了一个以香鸭养殖为主的农民合作社,并动员合作社吸纳了20户贫困户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入社。仅此一项,让每户入社贫困户每年增收1500元。

覃榴驻村后发现,不少群众缺乏防灾减灾意识,种植业有时因灾“夭折”。出于职业敏感,覃榴充分利用后援单位气象灾害防御服务性质,将全村156户贫困户纳入气象信息预警平台,每天通过预警服务平台定期更新气象服务信息,确保贫困群众根据天气状况及预警信息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同时,她还利用暑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进屯入户了解群众服务需求,摸清民意,向群众宣传扶贫政策及防灾减灾知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关安村全村69户272人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94%,村级“十一有一低于”脱贫指标全部达标。
 
    河池脱贫攻坚一线的青春力量

郭京走过的扶贫路。

把全部家当搬到深山

4月6日,郭京退了在南宁的租房,用一辆小货车,将全部家当搬到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上镇村,他决定继续驻村。

车子平缓地驶进村里,而在两年前,他是颠簸入村的。

2018年3月19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选派1990年出生的郭京,到上镇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今天,是我作为上镇村第一书记的第一天,这是一个全新的角色,和村子未来息息相关的角色,我要同全村百姓一起寻找和开拓脱贫致富的路子。”当天,郭京在驻村日记里写到。

上镇村属于极度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474户2161人,贫困人口基数大,2015年底贫困发生率为63.9%。

“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少,严重缺水、经常停电,这是我对村里的最深印象。”郭京说,刚到村时,还有4个屯未通车,道路硬化率不足三成。

在村干的帮助下,郭京开始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

“弄北队韦朝辉户,家中仅有两位老人,晚上8点都舍不得开灯,每个月电费却要100多元。”郭京说,后来得知是因为村民自拉电线,导致电损过大。为解决群众难题,郭京主动协调广西电网公司和广西新电力投资集团等,共投资1046万元提升配电台区14项,目前,全村户户实现通电,群众多年来用电难、用电贵问题得到彻底解决。2019年9月,上镇村还成为全区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示范点。

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了解到蒙艳姬的丈夫因病卧床、4个孩子上学,家庭负担全落在她一人身上时,郭京多方和村民沟通,将蒙艳姬户纳进贫困户帮扶;了解到弄伐队的王戍连是18年的“黑人黑户”,为其成功寻亲后,还帮他重新上了户口。此外,郭京还累计为8人解决多年的黑户、户籍信息错漏等问题。

2018年以来,郭京紧跟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先后获得脱贫攻坚各类项目投入资金超过3000万元,其中,获得后援单位支持2000万元。如今全村已实现屯屯通路,户户通电,家家有水。村级养牛场、养鸡场和七村联建的光伏扶贫项目,让上镇村的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2019年度突破10万元。

“按照年初计划,2019年上镇村需完成110户脱贫任务。但是郭书记说,上镇村不能拖全县全区的后腿,脱贫任务,只能提前,不能延迟。”上镇村委副主任韦善杰介绍,2019年,郭京推迟了婚期,长期驻扎村里,通过压实责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当年实现了140户684人顺利脱贫。据了解,2019年底上镇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5.06%。

为实现上镇村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郭京积极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对接,围绕育产业、稳增收、固脱贫、树典型的思路,委托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为上镇村编制了《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上镇村村庄规划》,为未来的发展明确方向。

河池脱贫攻坚一线的青春力量

梁云献踏着山路去扶贫。

战贫脚步不停歇的瑶山检察官

梁云献是贵港人,从小在贵港长大,不会讲桂柳话,更听不懂壮话。3年前,他26岁时,通过广西公务员考试,到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成为瑶山一名检察官。

但在检察岗位工作刚过半年,正是都安县脱贫攻坚吃紧的时候,梁云献服从组织安排,于2018年4月,扛起行李,进驻永安镇安太村,任驻村工作队员。一年后,他又转到永安镇安福村任驻村工作队员。

经过艰苦奋战,2019年,安福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目标。但梁云献战“贫”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今年3月初,他又背起行李,进驻永安镇安业村,任脱贫攻坚突击队员,组织带领群众,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安业村有28个村民小组,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0户1927人,目前仍有未脱贫户53户283人,贫困发生率为13.7%,属深度贫困村。

梁云献驻村做的第一件事,是督促推进该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今年全村计划新建10个家庭水柜,3条道路,24户危房改造。梁云献介绍,截至目前,新建的10个家庭水柜已完成主体工程,其中9个水柜已竣工;24户危房改造已全面动工,其中已竣工7户,其余的5月底前完成主体建设。

动员贫困群众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难啃 “骨头”。安业村共有10个自然屯需整屯搬迁,搬迁人数达141户799人,主要搬迁到永安镇安乐新区,以及县城区八仙新区和城北新区。

“最难做的是老人的思想工作,他们不愿离开故土。”梁云献说,为了做通搬迁户工作,突击队员常常是顶着烈日,在崎岖山路走3个多小时,老人不愿搬,就先做通子女工作,再做通老人思想工作。“工作很辛苦,但看到这些老人最后都改变想法,愿意搬入移民新区生活,再大的付出也值得。”

“能在最艰苦的地方奉献青春,是一种人生历练,也感到很自豪。现在我不但能用桂柳话与群众交流,还能听懂不少日常交流的壮话。”梁云献高兴地说。

扫一扫,关注

“广西招商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的广西招商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