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首页 > 图片新闻 > 文章页

天峨精心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天峨精心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长安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全貌。韦仕东 摄

天峨精心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加工、制作丝花。田世远 摄

天峨精心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爱心公益超市”兑换生活用品。田世远 摄

5月7日,在天峨县长安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爱心公益超市”里,来自八腊乡甘洞村的搬迁群众田明智正拿着“积分卡”到超市里兑换商品,他花45分兑换了3袋洗衣粉。“没想到自己平时打扫一下楼道卫生,还真能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他高兴地说。

据悉,搬迁群众陆续入住后,为全方位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服务管理工作,该县积极引导和鼓励帮扶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捐款捐物,在长安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创建“爱心公益超市”。搬迁群众可以从环境卫生、社区公益、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稳定入住等方面获取积分,凭“积分卡”到超市免费兑换相应积分物品,有效激发了搬迁群众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建“爱心公益超市”是该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和后续扶持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由工程建设、搬迁入住转向后续管理和后续扶持上来,从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子女就学、服务管理、社区治理、基层党建等方面入手,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该县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采取引导外出务工转移一批、工业园区安置一批、扶贫车间解决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一批等“九个一批”模式,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建扶贫车间126家,解决贫困户就业2561人。其中,长安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规划建设扶贫车间15家,远期可解决群众家门口就业1600人以上。目前,已有4家企业进驻,安置贫困户就业502人。同时,该县对在长安家园自主创业的贫困户给予一次性奖励资金2万元。目前,已有16户搬迁户自主创业。

为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该县在全面落实长安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网络的基础上,配套建设学校、农贸市场、便民超市、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搬迁群众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常态化开展就业技能、卫生与健康、文明礼仪等教育培训、山歌会、文艺演出等活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搬迁群众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今年以来,该县人社、妇联、团县委等部门共在该安置区举办生活常识、文明礼仪、实用技术知识培训班16期,培训人员2360人次。

5月8日傍晚,家住该县长安家园吉祥小区的搬迁户刘明举来到安置区居民活动中心阅览室,翻看书籍《林下经济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搬出来后,我们也是城里人了,现在我要多学些实用技术,让日子越过越好。”谈起搬迁后的生活,刘明举说。在该活动中心,棋牌桌、健身器材、乒乓球桌、桌椅等设施一应俱全。

该县建立长安社区党委、管委会和党支部、居委会及小区党小组三级管理服务机构,设立基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让搬迁群众在“新家园”找到归属感。同时,把安置小区内的交通设施、公共场所、消防设施、社会治安等纳入网格化管理,划分为四个网格,每栋楼和每个单元分别推选一名楼长和一名单元长作为网格管理员。同时,结合“天网”工程,在安置区主要出入口、重点部位安装监控探头,对社区进行适时远程监控,并建立健全民警治安巡逻、警民议事联席会等制度,确保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该县充分借力大数据,促进安置区管理规范化。融合“智慧天峨”大数据应用,把搬迁群众的户籍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就业情况、居住楼层等纳入“移民搬迁大数据平台”,逐步建立“用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监督”的管理机制,实现管理规范化、服务精细化。

扫一扫,关注

“广西招商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的广西招商信息内容